首页 放生时间 佛经大全 放生怎么 佛法概要 放生乌龟 佛教故事 放生最佳 修行大全 放生仪式

佛法概要

大丈夫的胸怀:净旻法师的出家经历与人生感悟

来源:http://www.qhssj.cn 作者:道绰虚空大湿网 发布时间:2024-04-24
摘要:著名佛教法师"。中国大陆知名佛教法师僧人、佛教建筑艺术和心灵导师。以景调心净旻法师在佛教建筑艺术方面造诣颇深。对于佛教建筑艺术,净旻法师有一个简明的概括:一是实用

"'刀剃母胎发,拂去身上尘与垢',投入大觉法王的怀抱,能忍难忍,能行难行,延续佛陀的心光血脉!如果有谁能静下心来,仔细阅读《四朝高僧传》,就能真正体会到'高僧'和'伟人'这两个词是多么的相称和贴切......" 净旻法师在谈到出家时曾这样说过。

眼前的净旻法师身材高大,面容端庄,谈起佛教问题来滔滔不绝。可以给他贴上很多标签: 天台宗法师、普陀山佛艺部主任、天台教观第四十七代传人、紫竹林副监院 ......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检索他 40 年的人生,还可以换几个关键词--"著名佛教法师"。

中国大陆知名佛教法师

僧人、佛教建筑艺术和心灵导师。摒弃世俗,皈依泥洹

净旻法师自幼到传灯庵闻法,有似曾相识之感。后随普陀山普济寺悟道法师出家,次年在云居山真如寺依一诚法师剃度出家。说起净旻法师出家的缘由,是因为他对佛法的向往。沙弥受戒时的祝文是:"善哉大丈夫!能悟无常之道,弃世而涅槃(涅槃),不可思议。毁其形而存其志,割爱奉师亲,离家悟圣道,誓度众生"。常人能闻、能悟,但未必能做到。净旻法师对这位 "伟人 "的真谛有自己的感悟。

出家不易。净旻法师曾说,轻视出家人的习气由来已久,正所谓 "在家无以荣身,出家无以延嗣子孙,一生茹素黄卷,无以悲此!" 的确,出家人首先要面对的世俗障碍来自家庭。在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家庭里,要想得到父母的同意,是首要的难事,更何况净旻法师是家中的独子,出家岂不是不孝?在凡人眼里,出家就是离开父母,不是忠孝,而是修空性法门。

净旻法师借用地藏菩萨的本愿经阐述了

普庵法师咒功德记

佛教的孝道观。经中讲到一个婆罗门女子,"其母信邪,常轻三宝",不久去世,"魂魄堕无间地狱"。婆罗门女知道母亲在地狱受苦,便卖掉房子,把钱捐给佛寺。后来,她在净华天王如来的指引下,梦游地狱,见鬼王无毒,便乞求将母亲从地狱中救出。婆罗门女醒来后,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,于是在自在王如来像前发了大愿:"愿我有生之年,应一切罪苦众生,作种种方便,令其解脱。" 释迦牟尼佛向佛教法师讲述出寺仪轨

文殊菩萨说:"婆罗门女,也就是地藏菩萨。" 也就是说,地藏菩萨的前世化身是一位婆罗门女,她为了让自己的母亲脱离地狱而努力。经中还说,释迦牟尼太子出生后,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。释迦牟尼佛为了报答母亲的生养之恩,在说法四十九年后,登上多罗天宫为母亲说法。这就引出了 "孝 "的概念问题。世间凡人的孝大多停留在一个 "顺 "字上,认为顺从父母的意愿就是孝,亲自照顾父母就是孝,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就是孝。这反映了以血亲为中心的儒家思想。而在佛教中,真正的孝道和报恩是让父母听闻佛法,离苦得乐,开悟成佛,得到真正的解脱。报了父母恩,还要把父母恩延伸到众生身上,代众生受苦,行菩萨行。佛教中的孝是大孝,不局限于今生生养我们的父母,我们所报的恩是众生的恩,所受的苦是众生的苦,所受的悲是众生的悲。这就是大爱,也是凡人所认可的孝道在这样的决心下,净旻法师出家了。净旻法师更清楚地认识到出家的好处。出家的好处,不是 "不耕不种,衣食自然 "的好处;不是 "不买不租,安乐自然 "的好处;也不是 "王臣护法,信敬自然 "的好处。这不是 "君臣护法,信敬自然,闲适安乐 "的好处,而是:"君臣护法,信敬自然,闲适安乐 "的好处。而是 "闻妙法,断烦恼,破无明,出生死,然后不拣非亲疏,度众生;三衣一钵,同礼佛,龙天佛尊,九祖佛尊"。用净旻法师自己的话说,出了 "二门 "的家,还要出 "三界火宅 "的家。有这样的道心和毅力,才真正称得上是 "能悟无常道 "的大丈夫。

以景调心

净旻法师在佛教建筑艺术方面造诣颇深。有很多古寺,不需要华丽的装饰,只要看着古朴的建筑和参天的古树,就会让人浮想联翩。而在现代,很多新建的寺庙,由于设计者和建造者不熟悉古代建筑形式,更不熟悉佛教建筑,因此造出来的寺庙大多金碧辉煌却不伦不类。净旻法师说,我国现在的寺庙建筑大多沿袭明清建筑风格,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建筑类型。而要看到原汁原味的唐宋佛教建筑,恐怕要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,中国现存的已经很少了。净旻法师本人也非常欣赏唐代的佛教建筑,因此他指导和主持的工程多为唐代艺术风格。对于佛教建筑艺术,净旻法师有一个简明的概括:一是实用,二是教化,三是传承。应起到以景调心的作用。

中国的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发展起来的。最古老的佛教建筑是石窟寺,其中以敦煌、云冈和龙门最为著名。另一种典型的建筑是佛塔。印度的佛塔是一个碗形的圆形坟墓,上面装饰着柱子和伞,后来发展成一个法轮。传入中国后,结合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,大多建有观音阁式建筑。如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国寺塔,都是现存的早期塔式建筑。至唐代,建筑多雄伟壮观,但造型简洁,体魄雄健,严整开阔。这一时期的建筑,砖的应用更加广泛,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,建筑构件的配比逐渐趋于定型。唐代是我国建筑发展史上的

佛教法师推荐书目

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鼎盛发展也是独一无二的。南禅寺大殿和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至今保存完好。唐代的砖石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,许多佛塔都是用砖石建造的。包括西安大雁塔、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,唐塔都是砖石塔。建筑构件的浑厚坚固、风格古朴和刚劲之美,使唐代的建筑艺术具有摄人心魄的风采。秉承这一建筑艺术理念,净旻法师开始了他的佛教建筑艺术实践。他的第一件作品是普陀山的隐秀庵,也就是妙善长老创办的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在地。妙善老和尚赏识净旻法师的才华,由净旻法师负责银秀庵的重建工作。"山谷幽幽碧欲流,鳞次栉比隐秀远。林深化雨,峰转不闻潮。顽石公指,丹家仙尉招。来时尘路尽,念有北斗树"。隐秀庵,顾名思义,隐匿在绿荫之中。在净敏法师的主持下,隐秀庵的建筑恢复了唐宋佛教建筑的艺术风格。重建后的隐秀庵,耸立在绿树成荫、环境幽雅的普陀山百花山西麓,有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藏经楼、大悲楼等建筑群,精巧古朴,被誉为普陀山精品寺院。净敏法师以 "隐秀庵 "的成功建设为起点,承担起全山的统一规划工作,在普陀山的规划建设中,净敏法师始终坚持 "以人为本 "的理念,将普陀山作为自己的 "第二故乡"。

面向未来

今天的佛教似乎更像是愚人的佛教,而远不是学者的佛教。人们普遍不关心佛教的教义,只局限于烧香拜佛。近代中国佛教总体上是明清佛教的一种形态,明显的特征是教义没有原创性,多以三教合一为特征,这对于义理来说是不幸的。因此,佛教成为大众佛教。今天,表现在大多数人不关心义理,却热衷于形式。

关于这个问题,净旻法师谈到,未来的世纪是以高科技和高文化为主导的世纪,如果佛教界不从教育和文化方面着手,势必会走向衰落。净旻法师对佛教的高瞻远瞩还体现在他的工作中。作为隐秀讲堂督导、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,净旻法师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。他从事佛法的研究、教学和弘扬,从事天台宗、净土宗、普陀山、观音信仰的研究和文史研究。净旻法师本人是天台宗的专家,对天台宗的研究和修持有很深的体会。培养佛教人才,办好佛教教育是我们的目标。

"何去何从,只在信与不信"。既然相信,既然坚定,就要做 "人天之师",这是太虚大师对僧人的期望,也是净旻法师的宏愿:"茸宗同人,皆以争做人天之师的僧人为最高志向!" 坐在我们面前,净旻法师自信的神态令人敬佩,睿智的话语发人深省。(文:吕芳芳)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责任编辑:admin
首页 | 放生时间表 | 佛经大全 | 放生怎么回 | 佛法概要 | 放生乌龟 | 佛教故事 | 放生最佳时 | 修行大全 | 放生仪式

Copyright 2019-2030 道绰虚空大湿网 公益代放生_代放生回向_代放生功德_道绰虚空大湿网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

电脑版 | 移动版